科研項目
RESEARCH PROJECTS
豫錦簡介
豫錦生產工藝過程非常繁雜,從繅絲紡線到上機織布經手工繅絲、紡線、打線、漿染、沌線、落線、經線、刷線、作綜、闖杼、掏綜、吊機子、栓布、織布、了機等大小72道工序,全部采用純手工工藝,而且每道工序都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熟練操作??偟母爬ㄆ饋矸譃榛釉O計、挑花結本、穿經、打緯編織四道工序。最終形成色彩絢麗,畫面多變的編織裝飾畫、服裝面料等。
1973年秋天,長沙馬王堆漢墓 ,出土了一件令世人震驚的2000千多年以前的皇帝新裝——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夫人辛追的曲裾素紗褝衣。 整件素衣長1.28米,衣袖展開從左到右竟長達1.9米,這么樣寬袍大袖的一件衣服,加上領口、袖口及衣服周圍的一圈鑲嵌的錦邊總重量僅為48克,還不到一兩,薄如蟬翼,輕若煙霧,拿在手上給人以舉止若無的感覺。而是時國內生產的質量上好的紗巾,半米見方,稱一稱重量就有51--52克。這簡直如神話、是奇跡很難讓人置信,但卻又是實實在在的文化史實。
周恩來總理下發指示,不惜代價復制這件文化瑰寶素紗禪衣的,沒人敢承攬。然而素紗禪衣的原產地就是陳留郡的襄邑,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遠古地望。 當時的睢縣古之襄邑,家家戶戶養蠶繅絲,織造最原始的絹帛,這就起豫錦的雛形。
以后,由此出現了中原原始的桑蠶絲綢業。當時中國的九州中,六個州擁有大量的蠶織業,其中豫州的蠶織業為發達。豫州主要就是襄邑、陳留;西漢時襄邑北隅有一濯錦池,朝廷在襄邑縣專設服官,織造皇帝王公嬪妃大臣穿用的御服。漢代大詞賦家楊雄在《五都賦》中譽稱:"羅綺朝歌,錦繡襄邑"。至今尚存濯錦池遺跡。隨后襄邑構成為了當時中原繁榮、鼎盛的蠶桑絲織和紡織業,豫錦的編織工藝最初面貌在此成形,跟隨著襄邑紡織的發展逐漸聞名,襄邑也逐漸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絲織、紡織業中心。
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兵家爭地,"自天下而言,河南為適中之地。……中原居天下之中適易生存的地理優勢,讓人意識到"當取天下之日,中原在所必爭。" "得中原者得天下",歷史上很多有名的戰役都在這個地方,百姓流離失所時期頻繁,這對于豫錦傳統手工藝的影響是致命的,至今襄邑還有很多從事紡織的手工藝人,但是大多都是一小家庭作坊形式維持。
明清之間,睢州以下設置四個大鄉,其名分別為:錦繡、錦襄、錦翠、錦衣,進入二十世紀,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,對中國的傳統絲織業破壞大,并強行用現代紡織技術取代傳統工藝。從此,豫錦傳統編織工藝就只散落于民間了。
古代襄邑絲織故鄉的歷史淵源,是今天發展紡織業、承接南方紡織業產業轉移的有力的歷史傳統依據。是豫錦工藝復蘇與豫錦文化挖掘傳承寶貴可考資源??梢哉f,中國各地的紡織業,都是從襄邑等古代中原絲織中心走出去的,襄邑絲織才是中華絲織的本源和發祥地,豫錦工藝的形成也是在這個時期,它是各類錦類回歸故里和溯蹤求源的最終源頭。
襄邑不僅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源頭,重要的絲綢供貨基地之一,或許是人們掙脫野蠻與愚昧的鐐銬,抽繭作衣人性化的發源地。素紗禪衣的震驚不僅僅是因為保存了2000多年,更是因為其織造技藝的高超。素紗禪衣僅僅只是襄邑織紋與豫錦的一個小小縮影,由此可見2000多年以前的襄邑絲織工藝的發達程度。
豫錦歷史悠久、漫長,她的文化就像開封地下古城一樣,被一層層疊壓在一起,凝固成一種歷史年輪,積淀為一種文化物礦。在被多年埋沒之后,讓人無法辨認哪一層更有價值,哪個部位更加閃光。豫錦的鼎盛與繁華,并且輝煌得那么持久,那么耀眼?,F在已經沉睡多年,需要各界人士努力把她完挖掘,把她最美的風采展現在世人面前。
聯系地址
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南三環與中州大道交匯處東100米文興路7號
聯系信息
君芝友始終致力于酒店用品、客房布草、
窗簾布藝、床單被罩、一次性酒店用品的生產、制造、銷售。
以人品打造精品,以誠信鑄就品牌!
聯系地址
友情鏈接